CHINTERGEO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展览会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中国科研团队提出遥感科学研究新体系

by:admin
分享到:

中国科研团队提出遥感科学研究新体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兵从遥感科学的物理基础出发,系统总结地物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并据此提出遥感科学的三大特性和五大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以《遥感科学的内涵与基础性问题》为题,发表在《遥感学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遥感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空间信息应用的核心技术手段。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引发数据驱动的遥感数据分析与应用新范式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探讨遥感科学的内涵与基础性问题尤为重要。
该文章系统梳理了遥感科学的内涵与基础性问题等核心问题,从方法论角度首次提出了遥感科学的三大特性和五大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为遥感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遥感科学的三大特性属于地物自身理化学特点在电磁波谱上表现出的固有特征,包括地物的辐射特性光谱特性时相特性。三大特性分别反映了地物在较宽的电磁波段如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的整体辐射强弱、随波长的差异性“谱”特征以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
遥感科学的五大效应包括尺度效应、大气效应、角度效应、邻近效应和传递效应,分别描述了遥感成像过程中因成像尺度、大气条件、观测角度、背景环境以及遥感器成像机制等不同观测模式与条件而形成的地物遥感特征表达。
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和促进遥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推进遥感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并提供方向性指导,持续推动遥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并为遥感科学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