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给李国英部长写信,讲述他们以灌区实体工程为基础,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表达了他们聚力打造数字孪生灌区,强化实际应用,提高灌区科学决策和智慧管理的决心和信心。
2月25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给山东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回信,对他们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上取得的新成效表示祝贺。
春灌正当时,让我们一起走进位山灌区,看数字孪生手段如何为春灌赋能增效。
山东位山灌区
向“数”而行 智解春灌增效密码
“根据需水预测模型预测,2月上旬灌区有100余万亩农田出现缺墒,需水量较大的为临清市、高唐县,这也是我们春灌供水最先保障的地区。”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一场春灌工作研判会正在进行。
气温回暖,春日渐盛,大地从沉睡中渐渐苏醒,春灌工作即将进入高峰期。山东位山灌区充分发挥数字孪生手段的作用,提前对旱情进行分析预测,科学调配水资源,推进农业灌溉节水增效,为实现粮食丰产丰收,兜牢粮食安全底线提供坚实水源支撑。
精准预测,助力供水决策科学制订
2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三干渠下游的临清市金郝庄镇周庄村种粮大户王玉宝正使用自动平移式喷灌机浇灌小麦,黄河水穿越110多公里渠道,通过400米长的喷灌机铁臂均匀喷洒在广袤麦田里。
“小麦正要用水,黄河水就来到了我们这里,借助这台水肥一体化喷灌机,我这300亩地3天就浇完了,不仅省时省力,每亩地灌溉成本还能省30多块钱。”临清市金郝庄镇种粮大户王玉宝高兴地说。
为解决传统要多少水给多少水的问题,位山灌区坚持预字当头,持续完善基础感知网,建成包括卫星遥感、2000余处监测站点、1100余处高清视频监控等为一体的“天空地水工”感知体系,为完善“四预”功能奠定基础;充分利用灌区20多年试验研究积累的气象、水碳通量、作物产量等高质量长序列观测数据,运用未来气象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MODIS卫星遥感数据实时同化技术,建成需水预测模型,根据不同尺度范围,定期对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最优灌溉日期、灌溉量及作物产量进行分析预测,为供水计划制订、配水精准调度提供了数据支撑。
数字加持,赋能有限水源科学调控
2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三干渠倪屯泵站正在提引黄河水,向冠县北部4个乡镇24万亩耕地提供灌溉水源。
位山灌区利用优化后的配水调度模型、水动力仿真模型,帮助生成适合当前灌季的配水调度方案,在数字孪生界面下使用水动力仿真模型进行预演,模拟水流到达和变化情况,进一步验证和调整平台生成的配水方案,有效规避了以往用经验调度的不足。黄河来水情况、重点测站水位流量情况均实时呈现在配水调度平面概化图上,助力黄河水高效、精准、及时地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新安装的测控一体化闸门,不仅可以实现闸门的远程自动控制,还可以对过水流量进行实时监测,水情数据直接上传至灌区数字孪生平台,达到预定供水量后,闸门自动关闭,不仅省时省力、提高了效率,更便于对水资源的精细化调度管理。”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长梁以昌说。
灌区依托11处大型节制闸、35处全自动轨道(缆道)测流系统、49处测控一体化闸门和灌区工控网等智慧化手段,科学调控工程,精准调配水源,显著提高了春灌供水效率,推进有限黄河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智能监管,服务保障春灌供水安全
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
打开灌区数字孪生平台的管理标准化模块,一条条巡检轨迹便实时呈现,沿着灌区数字渠道蜿蜒延伸。每一条轨迹不仅代表着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坚实的保障,有力地守护着灌区的安全与稳定。
在位山灌区一张图上,全面展示了灌区工程布局、流域水系分布、堤防确权边界及管理范围等关键信息,精准管控灌区264公里渠道、800多处建筑物以及4.63万亩堤防确权信息等,实现“一图尽览、全局掌控”。运用高清视频监控、工程巡查专用车、无人机等,构建“智能巡渠”场景,全天候监测灌区渠道供水情况;“大禹针”一体化设备,对渠道水位、闸门开度、水面漂浮物等进行AI智能识别分析,自动筛选有效信息,进行预警预报、传输共享,有效提高了问题发现和处置效率。1月份春灌引蓄水以来,通过数字化手段上传巡检记录2600余条,排查、治理异常30余处,有力维护了春灌用水秩序,保障了输水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