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珠峰感受过狂风暴雪、严寒缺氧,在沙漠体验过地表70摄氏度的高温,在四海岛礁经历过蓝色国土的波涛……从简单的扶尺量距到操作仪器,从跟着师傅走到带着年轻人走,一路走来有喜悦,也有忧愁。
1 、见证秦岭深处的变迁
3月初,我和队友背起行囊,第一站来到秦岭,在素来六月飞雪连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眉县通往太白县的国道上,开启了新的一年水准测量的第一个测段。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尽管太白极顶依旧白雪皑皑,可山脚下道路两侧的树木已经开始发芽,放眼望去,白雪、枯叶、绿树自上而下、错落有致排列着,景色美不胜收。
队员们在早春的秦岭进行水准测量,尽管飞雪连天,但身姿坚毅挺拔。杨斌斌 摄
犹记得,十多年前在秦岭作业时,我们很少能见到野生动物,即便遇见了,它们也因为恐惧,瞬间跑得无影无踪。如今,巍巍秦岭生态持续改善,山更绿、水更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频频走进人们的视野。
2 、风沙中的坚守
5月初,我们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在甘肃西部进行了一个多月测量之后,又来到祖国边陲新疆。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艾比湖附近的无人区作业,队员们每天扛着沉甸甸的测量仪器,穿越在无人区的戈壁滩,瑟瑟寒风中饱受沙尘暴的洗礼,每天回到营地时,耳朵和嘴里都是沙子,鞋袜里也塞满了沙子,碰上刮风下雨,收工后鞋子里外全是水和泥沙,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拖泥带水”。
在无人区作业的45天里,我真正领略了来自阿拉山口的风,也知道了为什么稀疏的梭梭树都是弯腰驼背且梳着中分发型。这里的风与我在珠峰时经历的暴风雪相比也毫不逊色,只不过后者夹杂的是雪,而前者则是飞沙走石。7月2日,早起气温5摄氏度,到中午时固定在水准仪上的水银温度计直接爆表,至少超过60摄氏度,直到夜里12点温度渐渐降下来。队员们刚在帐篷里的行军床上躺下,突然狂风夹杂着黄豆大的雨点急促袭来,营地里的水桶率先被刮倒,队员们第一时间冲过去扶起了水桶,全力保护生活物资,因为大家都知道无人区里水的珍贵,物资的奇缺。短短15分钟,暴风就把住宿帐篷的钢管吹成了麻花状,侧围也被大风撕裂卷到空中。抗争了3个多小时后,风渐渐小了,然而队员们再无余力收拾帐篷,简单整理了被暴风吹得七零八落的营地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在车里坐了一夜。
在无人区作业的每一天都很不容易。大风袭来前,我们既要在测量间歇保护好劳动成果,还要赶回去保护营地物资。听前辈们讲,过去在无人区作业时,大家相互联系基本靠约定,例如“如果多长时间之内我们没有出来,那就是出问题了,赶紧前来救援”。而今,尽管无人区风沙依旧,但是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测量路线上没有通讯信号的区域越来越少,这是从前根本不敢想象的。
队员们在新疆阿尔泰山脚下的高山草甸进行水准测量。杨斌斌 摄
3、测绘人的“超能力”
完成无人区作业之后,我们在新疆北疆的各地穿梭作业,直到11月中旬完成任务返回西安,历时8个多月,这就是我今年的行程。我相信,如果翻开全国各地测绘人的路线图和日记本,一定各有各的精彩。
在我看来,其实测绘队员身上有很多近乎是“超能力”的素质。
能走是其一。被媒体称作“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我们,因为常年在野外作业行走,通常是背负或肩扛几十斤的仪器设备,身体几乎形成了肌肉记忆,也造就了测绘人敏捷的行动能力。我们的铁脚板就是这样一天天练就的。无论是柏油路面还是砂石路面,或是沙漠里,不管风天、雨天还是下雪天,脚步始终向前。身体已经是百炼成钢,我最心疼的还是鞋,这次8个多月的作业期里,一双铁脚硬生生把新买的户外鞋底磨穿。
测绘队员们时常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野外作业时,风餐露宿、日照雨淋,满脸沧桑,皮肤黝黑,衣服沾泥带土,羊棚牛圈都能休息睡觉;但是收测进家门前,理发是首要任务,胡子刮了一遍又一遍,再换一身干净衣服,精气神十足,因为队员们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在野外的艰辛。
在为国测绘的路上,测绘人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了无数常人难以见到的美丽风景。然而内心的孤寂与心酸,或许只有我们自己懂。但正如一名老队员说得那样:不管艰辛与否,任务总是要有人来干的,为什么不能是我?既然选择了,就要无怨无悔走下去!
作为国测一大队中坚力量的一代人,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践行总书记给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测绘精神,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