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三维管道姿态测量仪诞生记
广东道正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尚勇
2004年,我公司承建了佛山燃气集团一条Φ325(钢管)过河燃气管道施工项目,长度约430米,深度17米左右,管道略平行现状桥施工,中间位置距离桥边15-20米的地方,当时采用了定向钻施工工艺。
大约在08年底这座桥要扩建,佛山燃气集团让我们将穿越河道的燃气管线位置准确标识出来,以便扩建桥梁的施工单位确定打桩的桩位。我们查看了当时的施工图与竣工图,所标的位置都是相对位置,由于市政工程道路建设的速度比较快,如今此段道路纵横交错,楼房林立,与当年的景象大相径庭,迥然不同。
无奈之下,我们请教了国内测量地下管线的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包括国内地质雷达的权威学者),经过多方了解,按照当时的国内技术水平,是没有办法把穿越河道的燃气管道位置精准地标识出来的。唯一可采用“物探法”测量这条管道的大概位置;因为没有能达到“测量级精度”的仪器。
最后根据钢管的特点使用管线仪,经过测量,推算出了此条燃气管线的大概的位置,我们所提供的数据也只能算是仅供参考的数据,当然值得欣慰的是桥梁得以完美的竣工。
随着后续遇到类似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下管道的精准定位,成为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工序要求。它如此重要,而我们却束手无策,且无法突破。作为一名此行业的从业者,自己施工的管道都不能给用户精准的位置,内心的沮丧如阴云般笼罩,久久不能消散。
初识大铁,决定投资陀螺管道测量仪的研发与生产(头脑风暴)
2011年夏季,偶遇几位做高铁测量的朋友,在闲谈中聊到了管道测量方面的种种。抱着求教的心理与他们探讨,得知他们的陀螺仪测量技术可以解决管道定位等问题,兴奋之余即刻随他们去看仪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个头威武的家伙,随后我们热烈的展开了对于仪器功能上的兼容,稳定性的试验,精确度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进行了讨论。能否把仪器的尺寸缩小,毕竟管道内部的空间有限……后期我们又查阅了大量的国外相关文献,无数次的论证修改,最终确定设计制造方案。同时也确定了权责问题,由我公司作为投资人,乙方组织技术开发制造,历时6个月,国内首台“三维管道姿态测量仪”诞生了。在我们的殷切期待中下线并应用起来了。
经过几个月的试用,测量数据与实际位置对比,精度差强人意,重合度更是让人怀疑。那么是操作的问题?还是仪器识别计算问题?是程序设计的问题?还是解码器的问题……天天被这些问题困扰着。
转眼间到了2015年初,与时任大铁的总经理张晓江及大铁团队成员(周浩,王义,马传松)会面交流,他们都是标准的技术范儿,再次谈起了管道测量的重要性及未来的前景。接下来是继续开发还是放弃呢?毕竟开发产品技术革新都是需要经费来支撑的,而且开发也不一定能有结果,未来有多少技术瓶颈也未知。踌躇中看到大铁技术团队的创新和奋进的劲头,以及大铁这几个创始人对技术的认真和做事靠谱的态度。决定还是继续投资开发,让产品上一个台阶,提高精度(要求产品在一公里管道长度内达1米定位精度)。
这也许是一项冒险的投资,也许是一次扬名的机会。我坚信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总是要给予一定的期待。
2015年底,首台产品下线。我们在南海基底搭建了100米的测试环境,精度指标基本达到要求。业内资深燃气管道专家王春起高工也对产品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改进意见。虽然产品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状态,但此时技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产品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专家们的合理化建议和测量人员的使用习惯,使产品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开发人员对于再次升级已然不像以前那样的迷茫了,这给了我们双方信心——继续改进升级,向着完美出发。
大铁团队认真钻研管道姿态测量仪器,勇于创新,对仪器性能不放弃、不敷衍、勇于探索变革的精神与态度使我感到欣慰与骄傲。
一个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定义为不停的探索、提高、求精;再传道、授业、解惑的循环过程。紧接着我们开始了在燃气和电力电缆等行业的应用和推广。参加各种行业展会,与业主进行技术交流,实地测量验证……
这就是大铁第一台三维管道姿态测量仪的诞生经历。作为大铁三维管道姿态测量仪器的天使投资人,很庆幸一路走来没有放弃,让一个为管道定位的好产品为城市的管道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很高兴的看到大铁团队从当初的几个人、零业绩发展到今天几十人、几千万业绩的产品研发型公司。大铁的产品走了一条与国内、外同行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使精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感谢大铁团队的兄弟姐妹们,由于你们的创新奋进,精益求精,填补了管道陀螺测量在国内的空白。希望大铁公司能继续坚守初心,琢磨好技术,为行业打造出更多好产品!
为你们而感到骄傲! 更为和你们在一起而自豪!
附件1:地下管道三维轨迹惯性定位测量技术规程
附件2:电缆工程非开挖水平定向钻空间位置测量技术条件书
附件3:燃气公司管道陀螺定位测量作为定向钻施工的管道验收标准
关于 大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