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两支撑、一提升”定位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取得了累累硕果。今天,让我们以月历形式梳理过去12个月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发生的大事,追踪事件的后续进展,以此回望2021,展望2022。
1月15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平台实行一体化建设模式,各级节点充分共享有关数据和软件系统;鼓励各地建立地理信息要素变化快速发现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领域以外的专题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协调机制。
为贯彻落实该办法,2021年自然资源部制定了平台转型升级顶层设计方案;全面更新平台数据资源,推动各级节点集中向社会公开基础地理信息和自然资源领域可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的专题地理信息。2021年,平台注册用户增长约60万,在线地图日均调用量约9亿次。
2月8日,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围绕7类自然资源,构建国家级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实现对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成果的逻辑集成、立体管理和在线服务应用,形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一张底版、一套数据。
2021年,数据库内容继续丰富,新增2020版1∶5万、1∶25万、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等基础测绘数据,2020年地理国情、长江经济带专题监测等管理层数据;大幅提升数据库系统安全性和适用性。同时,2021年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设计方案和配套实施的6项技术规程发布。
3月19日,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经过全面修(制)订,形成包括“工程测量技术”等4个中职专业,“测绘工程技术”等10个高职专科专业和“地理信息技术”等3个高职本科专业完整贯通的专业体系。
2021年,受教育部委托,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了17个测绘地理信息专业《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相关成果修改完善后将由教育部统筹发布。
4月9日,资源三号03星通过在轨测试评审,标志着在轨测试圆满完成。资源三号03星是自然资源部作为主用户的重要自主卫星数据源,其在资源三号02星技术状态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适当优化,星上搭载了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多光谱相机、激光测高仪等有效载荷,设计寿命由资源三号02星的5年延长至8年。
资源三号03星与02星和01星三星组网进入业务化运行后,卫星的重访周期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应急监测能力更强,三维立体测量优势更加突出,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全球地理信息资源获取、自然资源立体调查、地理国情监测、自然资源三维确权登记等提供了高精度数据产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数据保障。
5月17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0年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数据获取情况,进一步推动国家基础航空摄影影像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实现“一获多用”。2020年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各类航空影像29万平方千米。发布的影像包括数码航空摄影、倾斜航空摄影等类型,范围覆盖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海南、云南、西藏、新疆等省区部分区域。
其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监测、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测绘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多方面。
6月7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修订后的《测绘资质管理办法》和《测绘资质分类分级标准》,在压减测绘资质类别等级、下放甲级测绘资质审批权限、合理降低准入门槛、压减审批时限和材料等4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改革后,测绘资质类别等级总数由138项减至20项,减幅达85.5%;下放了除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以外的9项甲级资质审批权限到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合理降低了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优化了营商环境。
政策出台后,自然资源部积极开展新政策宣传贯彻,指导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承接好甲级资质审批管理,完成了全国测绘资质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制定了测绘资质审查实施细则。各省级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开展复审换证工作,通过印发方案、出台管理规定,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多措并举优化服务。
7月1日是党的百年华诞,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用一份份红色地图,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的奋斗轨迹,展示了奋斗过程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礼赞党的百年华诞。
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了《中国共产党 100 年地图集》,指导各地编制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成果的图集图件80余册(幅)。中国地图出版社制作了《建党百年研学视听大课堂》研学产品,内蒙古、安徽、山西、上海、贵州、湖南等地编制了红色地图、红色文化地图、党史学习教育地图等产品。
8月16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2021版)》,明确了实景三维的定义与构成、目标与内容、技术路线、组织分工等。其中,大纲明确建设任务包括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建设3个部分。
2021年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推进的一年——顶层设计得到加强,完成7项标准年度立项,印发了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4份技术文件;工程化生产展开,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现势性显著增强;成果效用得到发挥,为国土变更调查、自然资源督察执法等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9月前后,全国多个省(区、市)发布了“十四五”基础测绘(测绘地理信息)规划,为各地测绘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在规划中纷纷提出,要大力提升测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和实景三维建设,建成协同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21年,各地市县级“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也在加紧编制。其中,浙江省全部编制完成并印发省级(1个)、设区市(11个)、县市区(61个)三级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山东省16个设区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全部通过批复,至此,山东省省市两级规划全面完成。
10月,自然资源部先后批复浙江省嘉兴市、湖南省株洲市、贵州省贵阳市、江苏省徐州市作为国家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试点城市。这是我国首次批复国家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地级市试点。7月,自然资源部将北京市、山东省作为国家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省份。此前,上海市、武汉市、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安市已经开展试点工作。
2021年,国家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在不同层级和不同方向加快推进,其中,武汉市国家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完成中期评估。同时,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开展了新型基础测绘相关技术研究及技术规范编制。
11月19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转发《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供各地参考借鉴,并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推动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有力支撑项目审批管理,有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有26个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政策文件。改革后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测绘工作所需时间减少了约30%,经费降低了约20%,减轻了行政相对人的负担,优化了建设项目测绘市场环境,让行政相对人切实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12月14日,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应急测绘保障工作进入新阶段。通过4年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果,装备了先进应急测绘设施,建立了应急测绘技术体系,构建了应急测绘工作机制。该项目具备在国家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获取现场高清遥感影像、12小时内提供第一批现场应急测绘成果的能力,初步满足了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等工作的需要。
项目竣工后,各参建单位以服务突发事件应急为主,积极融入本地区应急体系中,加强项目建设成果的管理和使用,力促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