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用数据换空间,给未来一个高品质支撑
徐小黎
在国土空间治理走向智治、数治的当下,丰富的自然资源大数据犹如一把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的“金钥匙”。用好这把“钥匙”,一方面要做到“软硬兼施”,另一方面要注重“融会贯通”,还要赋予更多人参与国土空间治理的机会,真正体现数字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内核。
《说文》曰:换,易也。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交换、置换”。以“存量”换“增量”,以“山下”换“山上”,都是交换、置换之意。然而,用“数据”换“空间”,又不仅仅指简单的置换,更有改变、更新之意。数据,特别是各种来源的海量数据及其背后蕴含的成熟的、前沿的分析、处理、综合能力,对于我们的空间而言,确实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国土空间治理走向智治、数治的当下,丰富的自然资源大数据犹如一把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的“金钥匙”。
首先,在国土空间治理中,大数据最直观的作用便是可以提高空间资源配置的准确性。无论是规划引导还是市场配置,充分的信息流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大数据中蕴含着海量的信息。通过开发优质算法,充分挖掘大数据的空间洞察力,将资源更精确地匹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可以让空间利用更为合理、高效。其次,大数据可以强化国土空间保护能力,支撑实景三维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可以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进行全天候监测并及时预警,有效防范风险。再次,大数据可以提升空间再利用价值。大数据出色的评估、分析能力,可以精准定位低效空间、优化改造方案、降低改造成本,最大程度规避空间资源闲置和无效改造产生的浪费,既能实现空间增存置换,也可让空间焕然一新。最后,也是最让人期待的一点,便是融入深度学习技术的大数据具有自学习、自判断的功能,能将其出色的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应用至决策中,真正实现数字治理、智能治理,对于优化空间格局、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新一代时空信息感知、人工智能和扩展现实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推动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比如,浙江省通过建立全贯通的空间数据底座、省市联动的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及全要素的业务协同路径,正在营造共商、共建、共享、共惠的数字治理新生态,以期实现战略目标导向、结构优化方向、要素配置流向在空间上的可知、可见、可感。再如,武汉重点运用数字技术,从数据治理、空间谱系、智慧监管等方面开展工作,旨在以数字化赋能国土空间治理。
当然,距离理想的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要做到“软硬兼施”。“软”,即基础算法、标准规范等技术性配套服务。要加强基础算法和规则标准的开发与制定,鼓励符合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管理特点的特色算法开发,尝试融合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提高大数据运算的效率。“硬”,即以大数据功能为核心的硬件基础设施。在加大遥感卫星、测绘装置平台等大科学装置投入的同时,也要推动无人式、联动式、智能式高精度设施应用,提升多类型、多维度数据获取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融会贯通”。要在数据上融合、贯通,破除多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要在管理上联动、协同,建立顺畅的全流程、全周期业务链条和路径;要在使用场景上创新、开拓,从做好底线管控、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到推动实现职住平衡、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不断探索数据换空间的应用场景。此外,还要在用户上拓展、延伸,赋予更多人参与国土空间治理的机会,真正体现数字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内核。